龙固井田3煤层顶底板沉积环境及演化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 of Coal No.3 Roof and Floor in Longgu Minefield
徐栓祥
摘要(Abstract):
在深部煤层开采过程中,煤层顶底板安全受到很大影响。在开采煤层巷道设置、预测煤层分布等工作上容易造成很大误差,甚至引起地质灾害,使原有设计目标落空,以龙固井田为例,从煤层顶底板入手,采用沉积学与矿井地质学方法,来开展煤层顶底板沉积旋回研究,将顶底板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底板cycle1、顶板cycle2、cycle3),着重阐述了不同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的特点,其中底板cycle1旋回为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具有分流河道处砂体较厚,分流间湾处砂体薄的特点;顶板cycle2为典型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具有分流河道处砂体较厚,分流间湾处砂体薄的特点;顶板cycle3为曲流河沉积,具有河道处砂体较厚,泛滥盆地处砂体薄的特点。本研究成果对深部矿井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和动力分区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煤层顶底板;砂体分布;沉积相;沉积旋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栓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国苗.龙固井田断块式非典型陷落柱的探查与属性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6,39(08):34-36+39.
- [2]蓝航,陈东科,毛德兵.我国煤矿深部开采现状及灾害防治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01):39-46.
- [3]姜福兴,尹永明,朱权洁,温经林.基于微震监测的千米深井厚煤层综放面支架围岩关系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31(02):167-174.
- [4]李增学,吕大炜,王怀洪,刘海燕,吴立荣.龙固井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型特征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04):473-479.
- [5]吕大炜.强岩层效应值在龙固井田顶板构造预测中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等.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 [6]武文东,徐栓祥.龙固井田巨厚表土层覆盖下瓦斯地质规律研究[M]//张子敏,等.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 [7]武旭仁,魏久传,尹会永,张迎秋.基于模糊聚类的顶板砂岩富水性预测研究——以龙固井田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02):14-18.
- [8]王怀洪,李增学,吕大炜,张晖.龙固井田主采煤层顶板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5-8.
- [9]卜华,吴晓华,孙英波.山东巨野矿区环境地质背景[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1):90-94.
- [10]卜华,吴晓华.山东巨野矿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7(09):143-145.
- [11]高则伟.龙固井田陷落柱构造特征浅析[J].科技信息,2009(29):1135+1129.
- [12]李增学,李守春,魏久传.鲁西煤田内陆表海含煤层序的小层序类型及煤聚积规律[J].沉积学报,1996(03):40-48.
- [13]牛树银,胡华斌,毛景文,孙爱群,许传诗,侯泉林.鲁西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中国地质,2004(01):34-39.
- [14]聂鑫,王泽利.巨野龙固井田早二叠世沉积体系和聚煤特征[J].山东煤炭科技,2011(06):97+99.
- [15]姜福兴,魏全德,姚顺利,王存文,曲效成.冲击地压防治关键理论与技术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06):6-9.
- [16]吴立荣,吕大炜,刘海燕,王怀洪.地震反演技术在煤层顶板工程地质分区中的应用——以巨野煤田龙固井田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42-46.
- [17]张晖.巨野煤田龙固井田3煤层顶板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山东科技大学,2007.
- [18]徐东晶,施龙青,刘磊,等.龙固井田岩性组合特征系统聚类分析[J].煤矿安全,2013,44(07):199-201.
- [19]赵旭平.龙固井田水文地质开采条件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S1):50-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