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滑叠加型构造的控煤机制研究A Study on Coal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Superimposed Thrust-Detachment Structures
郑飞,王文彬,朱启象,沈金山,王健
摘要(Abstract):
天湖山煤矿区经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广泛发育了以推覆、滑覆断层为主的控煤构造。为加深对推覆、滑覆叠加构造控煤机制的认识,在掌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天湖山典型推覆、滑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推滑叠加型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先后经过了多期次、多层次伸展滑覆和逆冲推覆的复杂叠加作用,推滑叠加型构造的控煤机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1滑覆断层的伸展应力环境和剥蚀效应造成地层的缺失;2推覆断层挤压应力环境以及地层增厚效应造成地层的重复和抬升,另外叠加构造也导致煤层发生流变。
关键词(KeyWords): 滑覆断层;推覆断层;控煤作用;隐伏含煤区;构造演化;闽西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土资源部首批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Author): 郑飞,王文彬,朱启象,沈金山,王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韦德光,揭育金,黄廷淦.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2):162-170.
- [2]王文杰.福建省含煤区推覆、滑脱构造[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2):6-9.
- [3]陈开彪.福建省大田县广平含煤区推覆构造特征及找煤预测[J].中国煤炭地质(中国煤田地质),2006,18(02).
- [4]黄和.福建省广平煤矿区推覆体下煤系地层构造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09,20(08).
- [5]何仲秋.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7,19(04).
- [6]王仁山.龙岩煤田地质特征及“四下”找煤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01).
- [7]陈爱根,吴正文.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格局及其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96,4:335-343.
- [8]张达,吴淦国,狄永军.闽西南中生代推覆构造对铁矿床控矿特征研究[J].矿物学报,2011,5:128-135.
- [9]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 [10]周珍琦.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以广平推覆构造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2):128-132.
- [11]宋立军,刘池洋,吴冲龙,等.闽西南小溪洋井田构造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37(6):839-847.
- [12]韩军,张宏伟,张普田.推覆构造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J].煤炭学报,2012,37(2):247-252.
- [13]张旭,张达,谭捍东,等.闽西南推覆构造控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6):1243-1251.
- [14]戴定贤.福建省天湖山煤矿区叠瓦式推覆构造及找煤方向探讨[A].见福建省地质学会编.2013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3:123-129.
- [15]陶建华.闽西南地区东部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形成机制[J].福建地质,1994,4(6):249-270.
- [16]戴定贤.福建省天湖山煤矿区F31推覆断层及找煤方向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3:6-10.
- [17]陈泉霖.龙永煤田东部逆冲推覆构造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2,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