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泥岩大型深层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Large Deep Layer Landslidein Red Beds Mudstone
袁宝远,唐尧浩,赵源峰
摘要(Abstract):
青海东部地区红层泥岩广泛分布。由于红层泥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该区容易产生变形破坏现象,但大多为崩塌与浅层滑动变形破坏。供水干线16#隧洞的进口边坡,山体主要由西宁组上段泥岩组成,在隆国村一带发现大型红层软岩深层滑动破坏滑坡体,初步设计的进口位置在滑坡体前缘。根据滑坡体特征及周围地形地质条件,建立了隆国村滑坡体破坏前的斜坡地质模型,对斜坡地质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了滑坡体的形成机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隆国村滑坡体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天然、降雨及地震工况下的滑坡体稳定性。研究表明,隆国村大型深层滑坡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较好,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条件下可能处于失稳状态。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施工设计阶段引水线路供水工程干线16#隧洞的进口位置选择提供依据,也为红层泥岩区类似工程的分析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红层泥岩;隧洞进口;深层滑坡;形成机制;稳定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袁宝远,唐尧浩,赵源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丽敏,赵会艳,路丽芳,等.滇中引水工程红层软岩工程地质特性及力学性质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6(8):75-78.
- [2]李果,于继克.红层软岩水理特性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9):7-9.
- [3]张小安,李峰,陈军.红层泥岩水岩作用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1):22-26.
- [4]张俊云,周德培.红层泥岩边坡快速风化规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1(1):74-79.
- [5]李畅,任光明,韩爱果,等.第三系缓倾角红层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15(4):112-116.
- [6]张群,许强,易靖松,等.南江红层地区缓倾角浅层土质滑坡降雨入渗深度与成因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6,38(8):1447-1455.
- [7]程强,周永江,黄绍槟.近水平红层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特征[J].岩土力学,2004.25(8):1311-1314.
- [8]陈祖煜,汪小刚,杨健,等.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57-204.
- [9]Huang C,Cao Y,Sun W.Generalized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for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J].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2012,170-173(3):557-568.
- [10]桂蕾,殷坤龙,翟月.基于FLAC3D模拟和强度折减法的滑坡稳定性计算[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6):9-14.
- [11]许建聪,尚岳全,陈侃福,等,2005.强降雨作用下的浅层滑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4(18):3246-3251.
- [12]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等,2012.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31(4):696-702.
- [13]周飞,许强,刘汉香,等.地震作用下含水平软弱夹层斜坡动力响应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6,37(1):133-139.
- [14]王涛,韩煊,赵先宇,等.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