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煤变质理论”——中国煤田地质理论与实践的结晶Yang's Coal Metamorphism Theory——A Valuable Result of Chinese Coal Ge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es
吴雅琴,张旗,邵国良,焦守涛,徐耀辉,杨艳磊
摘要(Abstract):
杨起先生(1919~2010年)是我国煤炭地质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杨起先生及其团队多年来关于中国煤的理论和实践,可称为"杨起煤变质理论"。杨起先生把国外先进理论与国内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针对中国煤田地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建立了中国煤变质的理论。他强调岩浆岩对中国区域煤变质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煤质分布与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一个煤田一个煤层,且表现在一个省甚至全国的范围。杨起煤变质理论的核心是岩浆导致煤变质,岩浆(主要是热,其次为热液)对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变质程度上(煤级、煤质、煤化程度)。杨起先生的创新,不仅开辟了煤岩学研究的新思路,而且开拓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岩浆热场-煤岩学(简称热煤岩学)。杨起煤变质理论是中国煤田地质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是热煤岩学的基础。开展对杨起煤变质理论的深入研究,挖掘杨起煤变质理论的精髓,推进杨起煤变质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是发展中国煤炭事业的关键环节,它将改变中国煤炭事业的面貌,带来中国煤炭事业新的进步。
关键词(KeyWords): 杨起煤变质理论;岩浆热场;煤变质作用;热煤岩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科技专项(2013E-2208-2015-M05)
作者(Author): 吴雅琴,张旗,邵国良,焦守涛,徐耀辉,杨艳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起.煤变质作用研究[J].现代地质,1992,6(4):437-443.
- [2]杨起,任德贻.中国煤变质问题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2):1-10.
- [3]吴传荣.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2,20(4):24-29.
- [4]Yang Q.The study of coal metamorphism[J].Geoscience,1982,6(4):437-443.
- [5]杨起.中国煤变质研究[J].地球科学,1989,14(4):341-345.
- [6]杨起.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J].地学前缘,1999.6(增刊):1-8.
- [7]杨起,潘治贵,翁成敏,等.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及其对我国煤质的影响[J].现代地质,1987a,1(1):123-130.
- [8]杨起.煤地质学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b:1-20.
- [9]杨起.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35.
- [10]杨起,吴冲龙,汤达祯,等.中国煤变质作用[J].地球科学,1996.21(3):311-319.
- [11]王德本.略论煤的变质问题[J].中国煤炭地质(原中国煤田地质),2002,14(2):9-12.
- [12]潘伟尔,杨起,潘治责.湘赣中南部地区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J].现代地质,1993,7(3):326-336.
- [13]杨起,汤达祯.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J].地球科学,2000,25(3):273-278.
- [14]李臣,孟元林.侵入岩对源岩生烃影响的定量模拟[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6):614-616.
- [15]吴冲龙,杨起,刘刚,等.煤变质作用热动力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J].煤炭学报,1997,22(3):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