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古地理背景下河南省二1煤聚集规律研究Coal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Coal Seam Ⅱ1 under Sequence Paleogeographic Setting in Henan Province
马革非,朱永飞,曹焕举,宋建英,董大啸,邵龙义,宋建军
摘要(Abstract):
对河南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岩系(太原组中部碎屑岩段、上部灰岩段和山西组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进行层序分析,共识别出以胡石砂岩底面、二1煤底面、大占砂岩底面和香炭砂岩底面为代表的4个层序界面,将该层段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对层序S1和层序S3岩相古地理图和二1煤厚度等值线图耦合分析发现,障壁岛-潟湖沉积环境为二1煤的聚集提供一个较好的前期环境,分流间湾沉积环境为二1煤的保存提供一个较好的后期环境,而分流河道对二1煤的保存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层序地层;二1煤;聚集规律;河南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马革非,朱永飞,曹焕举,宋建英,董大啸,邵龙义,宋建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河南煤田地质公司.河南省晚古生代聚煤规律[M].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8-54.
- [2]杨起.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263-271.
- [3]陈世悦,徐凤银,刘焕杰.华北晚古生代层序地层与聚煤规律[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18-48.
- [4]陈钟惠.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M].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56-132.
- [5]张宏敏,胡斌,刘文平.河南平禹汝矿区含煤岩系综合对比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8,36(7):92-95.
- [6]窦建伟,邵龙义,张鹏飞.河北省南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C]//顾家裕,等.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9-133.
- [7]邵龙义,何志平,鲁静.环渤海湾西部石炭系-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J].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40-108.
- [8]宋建军,董大啸,邵龙义.河南登封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及聚煤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2010,37(1):167-173.
- [9]宋建军,石彪,王德伟,等.禹县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古地理及聚煤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2007,34supp:295-300.
- [10]张鹏飞,邵龙义,代世峰.华北地台晚古生代海侵模式雏议[J].古地理学报,2001,3(1):15-24.
- [11]金玉玕,等.中国地层典:石炭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9.
- [12]金玉玕,等.中国地层典:二叠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5.
- [13]金玉玕.国际地层表[J].地层学杂志,2004,29(2):98.
- [14]邵龙义,窦建伟,张鹏飞.含煤岩系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26(1):4-9.
- [15]邵龙义,张鹏飞,窦建伟,等.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的新认识-兼论河北南部晚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8(1):20-24.
- [16]邵龙义,鲁静,冉隆明,等.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J].古地理学报,2008,10(4):355-361.
- [17]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 [18]谢家荣.古地理为探矿工作之指南[J].张宏远,邵龙义译,古地理学报,2001,3(4):1-9.
- [19]王鸿祯,杨森楠,刘本培,等.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 [20]冯增昭.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J].古地理学报,2004,6(1):3-19.
- [21]冯增昭.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J].古地理学报,2003,5(2):12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