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构造样式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Permo-Carboniferous Structural Styl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Wenan Slope, Central Hebei Depression
尘福艳,丁文龙,杨创
摘要(Abstract):
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对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识别出了研究区内三大类主要构造样式:反转构造、走滑构造和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受先前拉伸作用和地层本身重力的双重影响,新近纪受到近东西向挤压作用,主要发育在大型断裂带主断层下降盘弧形内弯处;走滑构造样式的形成受郯庐断裂变形作用影响和控制,主要分布在文安斜坡的中部;伸展构造样式受古近纪北西-南东向拉伸作用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文安斜坡的东部和中部。
关键词(KeyWords): 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构造样式;构造成因;分布规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39)
作者(Author): 尘福艳,丁文龙,杨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姚超,焦贵浩,王同和,等.中国含油气构造样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517.
- [2]赵贤正,金强,梁宏斌,等.冀中坳陷北部天然气成因类型与勘探前景[J].特种油气藏,2010,17(4):1-3.
- [3]杨农,陈正乐,雷伟志,等.冀北燕山地区印支期构造特征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4]梁宏斌,崔周旗,张舒婷,等.冀中坳陷北部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6,2:8-12.
- [5]Mitra S.Geometry and kinematic evolution of inversion structures[J].AAPG Bulletin,1993,77(7):1159-1191.
- [6]刘国生,朱光,宋传中,等.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J].安徽地质,2002,12(2):81-85.
- [7]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9.
- [8]刘娥.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D].湖北:长江大学,2012.
- [9]王伟锋,金强,马宗晋.中、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沉积盆地形式和分布[J].地质学报(英文版),1998,72(4):377.
- [10]徐振中,陈世悦,王永诗.渤海湾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J].中国地质,2006,33(1):201-211.
- [11]杨克绳.中国含油气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614.
- [12]杨明慧,刘池阳,杨斌谊.冀中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的转换及油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25(2):113-119.
- [13]王伟锋,陆诗阔,金强.中国大陆东部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4):1-5.
- [14]褚庆忠.含油气盆地反转构造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1):28-33.
- [15]李万程.郯庐断裂带对华北板内变形及煤田构造的影响[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5,10(2):198-202.
- [16]戴俊生,曹代勇.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J].西北地质科学,2000,21(2):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