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

2023, v.35;No.302(12) 1-9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柴北缘下侏罗统煤系不同岩性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及其生烃意义差异性探讨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of Macerals Composi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Source Rock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于长江,赵兴华,黄光辉,李嘉琦

摘要(Abstract):

煤系中常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即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由于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有机质堆积方式及生物化学作用程度的差异,不同岩性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和生烃潜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下侏罗统煤系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岩性烃源岩中显微组分、亚组分的组成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生烃显微组分的化学组成和生烃潜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煤系泥岩中“壳质组+腐泥组”相对含量较高,壳质组组成以壳屑体为主,镜质组中镜屑体十分发育,有机质氢指数明显较低;煤和炭质泥岩中,壳质组相对含量低,但以完整形态的显微组分为主。镜质组中基质镜质体含量明显较高,壳屑体不发育,有机质的氢指数相对较高。煤系不同岩性烃源岩中显微组分、亚组分组成的差异及有机质生烃潜力的差异性,是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堆积方式和生物化学作用阶段的细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强度和有机质的保存条件等的综合反映。柴北缘煤系不同岩性烃源岩中显微组分组成、亚组分组成的差异及生烃意义的差异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细菌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作用不仅可以消耗、分解原始输入有机质、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再生有机质、消耗环境中的游离氧,同时也可降低原始有机质的丰度和富氢程度。煤系中壳屑体是壳质组前身通过细菌代谢作用的残余物。煤系中基质镜质体的生烃作用主要与细菌有机质形成的再生有机质有关,形成基质镜质体的腐殖凝胶体,为再生有机质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KeyWords): 柴北缘;煤系不同岩性烃源岩;显微组分;生烃显微组分;差异性;再生有机质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系不同岩性烃源岩中显微组分生烃潜力差异性及其地球化学意义”(4197021147)

作者(Author): 于长江,赵兴华,黄光辉,李嘉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