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煤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吸附特性研究Study on Anthracite Pore Structural and Adsorptive Features
李俊芳,翁红波,常勇强
摘要(Abstract):
选取焦作矿区无烟煤四种不同煤体结构煤作为研究煤样,通过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分析了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同时对所采集的煤样分别进行高温高压平衡水分条件下CH_4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孔隙结构、平衡水分与CH_4吸附特性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原生结构煤相比,构造煤的BJH总孔容、微孔比表面积、BJH总孔比表面积随着破坏程度增大而增大。高温高压平衡水分条件下,无烟煤不同煤体结构煤表现出了吸附能力新特性,即随无烟煤破坏程度增加,朗格缪尔体积V_L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结构由于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化,引起平衡水分含量的不同,从而导致对CH_4的吸附能力不同。分析表明,无烟煤不同煤体结构煤表现出的吸附新特性,是特有的孔隙结构和平衡水分含量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埋藏条件下,某一因素会占主导作用,吸附增量变化取决于主控因素控制。
关键词(KeyWords): 煤体结构;平衡水分;孔隙结构;吸附特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俊芳,翁红波,常勇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高正阳,杨维结.不同煤阶煤分子表面吸附水分子的机理[J].煤炭学报,2017,42(03):753-759.
- [2]张凯,汤达祯,陶树,等.不同变质程度煤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45(05):192-197.
- [3]刘玉龙,汤达祯,许浩,等.煤岩类型控制下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研究[J].煤炭工程,2016,48(11):107-110.
- [4]马东民,李沛,张辉,等.长焰煤中镜煤与暗煤吸附/解吸特征对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28(06):852-862.
- [5]宋志敏,刘高峰,杨晓娜,等.高温高压平衡水分条件下变形煤的吸附-解吸特性[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29(04):591-595.
- [6]刘彦伟,薛文涛.水分对煤粒瓦斯扩散动态过程的影响规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01):62-66.
- [7]杨银磊,陈有强,高健勋,等.温度对煤体瓦斯吸附量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43(04):6-9.
- [8]马向攀,王兆丰,任浩洋.煤吸附甲烷能力对温度压力变化的响应特性[J].煤矿安全,2016,47(12):8-11.
- [9]刘高峰,张子戌,宋志敏,等.高温高压平衡水条件下煤吸附CH4实验[J].煤炭学报,2012,37(05):794-797.
- [10]张文静,琚宜文,卫明明,等.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15,22(02):232-242.
- [11]张小兵,郇璇,张航,等.不同煤体结构煤基活性炭微观结构与甲烷吸附性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01):155-161.
- [12]张小东,李朋朋,衡帅,等.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04):40-45.
- [13]王向浩,王延斌,高莎莎,等.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及吸附性差异[J].高校地质学报,2012,18(3):528-532.
- [14]张小东,刘浩,刘炎昊,等.煤体结构差异的吸附响应及其控制机理[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5):848-854.
- [15]刘高峰.高温高压三相介质煤吸附瓦斯机理与吸附模型[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 [16]戚玲玲.基于煤孔隙特征的焦作矿区二1煤层瓦斯吸附/解吸响应特性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3.
- [17]钟玲文,张慧,员争荣,等.煤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其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