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Qinshui Basin
王千玮,张遂安,卢凌云,马雄强,夏立满,孙延明
摘要(Abstract):
为了研究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需要恢复不同地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煤系古地温和古埋深。在分析研究各种已有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沁水盆地的实际,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恢复地热史的方法:即以现今地温梯度将今论古,通过古地温计多重验证,不但考虑到地壳的冷却系数、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区域地热场特征和差别,同时也将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体现到模式中去。根据恢复的地热史,模拟计算了镜煤反射率值。经与实测镜煤反射率值对比发现,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近似。说明这一方法可以恢复地史各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及煤系古地温,同时大大提高了古地温梯度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关键词(KeyWords):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地热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ZX20160241)——临兴-神府地区煤系地层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合采示范工程-产层组压裂裂缝穿层致裂模拟技术研究
作者(Author): 王千玮,张遂安,卢凌云,马雄强,夏立满,孙延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曹新款,朱炎铭,王道华,等.郑庄区块煤层气赋存特征及控气地质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01):16-19+23.
- [2]韩利,韩立国,巩向博,等.TTI介质隐式有限差分平面波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11,(04):1090-1097.
- [3]黄第藩.成烃理论的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6,(04):2-10.
- [4]孙占学.古地温方法在热液金属矿床研究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1996,(05):43-48.
- [5]张胜利,李宝芳.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J].中国煤田地质,1996,(01):72-77.
- [6]李术元,郭绍辉,徐红喜,等.烃源岩热解生烃动力学及其应用[J].沉积学报,1997,(02):138-141.
- [7]秦勇,宋党育,王超.山西南部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及其控气特征[J].煤炭学报,1997,(03):8-13.
- [8]曹代勇,李小明,邓觉梅.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研究——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记录[J].地学前缘,2009,(04):52-60.
- [9]程克明,熊英,孙万高,等.煤结构组成与成烃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04):351-354.
- [10]邓林,王英民.盆地古地温场演化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S1):43-52.
- [11]张景廉.论Connan的时间—温度关系[J].海相油气地质,1999,(04):51-55.
- [12]杨建军.轻质油藏注空气氧化及氧化动力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 [13]吴磊.水煤浆快速热解过程及热解焦气化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 [14]王宏伟.HTI煤层AVO的影响因素与空间特性[D].吉林大学,2014.
- [15]徐善辉,韩立国,郭建.TTI介质各向异性参数多波反演与PS波AVO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02):569-576.
- [16]孔丽云,王一博,杨慧珠.裂缝诱导TTI双孔隙介质波场传播特征[J].物理学报,2013,(13):547-556.
- [17]王炳山,王传刚.我国晚古生代煤变质古地温场与煤层气赋存条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04):27-30.
- [18]李成,王良书,郭随平,等.塔里木盆地热演化[J].石油学报,2000,(03):13-17+107.
- [19]李侠,魏永佩,纪邦师,等.山西煤盆地热演化与生气作用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0,(02):27-31.
- [20]程本合,胡圣标,熊亮萍,等.用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恢复热史的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03):67-70.
- [21]任战利,赵重远,张军,等.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J].沉积学报,1994,(01):56-65.
- [22]王学军,张之一.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热埋藏史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4,(01):34-39.
- [23]张盛.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
- [24]任战利,崔军平,李进步,等.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J].地质学报,2014,(11):2044-2056.
- [25]彭苏萍.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开发地质评价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J].煤,2008,(02):1-11+27.
- [26]赵少磊.唐山矿西南区深部瓦斯赋存特征及聚集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