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煤矿接续采区补充勘探模式的构建与应用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Productive Coalmine Succession Area Supplementary Exploration Mode
马良,王海军
摘要(Abstract):
基于查阅大量的地质报告和矿井调研,对生产煤矿补充勘探工作和勘探成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生产煤矿补充勘探还未形成成熟可行的勘查模式,无论是勘查设计、工程施工还是综合研究仍是以煤炭资源探查为主要目的,补充勘探的矿井地质工作属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补充勘探中主要存在方法和手段选择针对性不强、工程布置思路僵化、对探采对比重视不够、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新技术投入少、成果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补充勘探模式构建应当遵循的4个基本原则,构建了一种生产煤矿接续采区补充勘探的模式。通过陕北地区典型矿井应用实例分析,提出针对顶板水害、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矿井补充勘探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评价表明这种模式是现实可行的,可以为生产矿井接续采区补充勘探提供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生产煤矿;补充勘探模式;矿井地质;煤田地质勘探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8XAYMS1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45-002)
作者(Author): 马良,王海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泓,张群,曹代勇,等.中国煤田地质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4):343–352.
- [2]徐水师.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地质(原中国煤田地质),2006,18(1):3-5.
- [3]徐水师.再论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J].中国煤炭地质(原中国煤田地质),2009,21(12):4-6+23.
- [4]贾建称,范永贵,吴艳,等.中国煤炭地质勘查主要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增刊1):147–153.
- [5]舒建生.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3):41–46.
- [6]潘树仁.新时代背景下煤炭绿色勘查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6):10-13.
- [7]曹代勇,魏迎春,宁树正.绿色煤炭基础地质工作框架刍议[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3):1–5.
- [8]王双明,段中会,马丽,等.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2):1-6.
- [9]蔺亚兵,秦勇,段中会,等.煤炭资源勘查中的煤层气兼探技术与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47(2):90–97.
- [10]宁树正,曹代勇,朱士飞,等.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探讨[J].中国矿业,2019,28(1):73-79.
- [11]曹代勇,李小明,占文锋,等.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及其构造控制[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10):18–21
- [12]侯世宁,程建远,朱英丽.深部煤炭资源地质勘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2):10-13.
- [13]王安民.浅析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地质保障[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02):34-37.
- [14]董书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地质保障技术现状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3):1-5.
- [15]范立民.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探查技术[C].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探查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2015:15-24.
- [16]段中会,马丽,高阳,等.煤矿复杂地质条件精细预测预报技术及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7,29(9):53-60.
- [17]程建远,朱梦博,王云宏,等.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梯级构建及其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9,44(8):2285-2295.
- [18]程爱国.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展望[J].中国煤炭地质(原中国煤田地质),2006,18(2):1-4.
- [19]李献水,陈平.煤炭资源勘查规范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法规体系的构建思维[J].中国煤炭地质(原中国煤田地质),2007(01):1-3+86.
- [20]程刚,张平松,吴荣新,等.矿井工作面地质异常精细探查方法技术研究进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10(1):99-106.
- [21]李青元,张明辉,程爱国,等.大数据时代煤炭资源勘探中信息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10):6-9+54.
- [22]杨臣明.全数字高密度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技术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3):46-52.
- [23]赵立明,崔若飞.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精细构造解释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29(5):2332-2336.
- [24]王洋,武强,丁湘,等.深埋侏罗系煤层顶板水害源头防控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9,44(8):2449-2459.
- [25]杨建,刘洋,刘基.基于沉积控水的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防治水关键层研究[J].煤矿安全,2018,49(4):34-37
- [26]王海军.煤层顶板沉积环境对其稳定性影响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45(2):178-184.
- [27]王海军.永陇矿区LYL井田2号煤层顶板沉积环境及其稳定性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6):38-44.
- [28]王海军,马良.陕北侏罗纪煤田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及其岩石力学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47(3):61-69.
- [29]王海军.岩浆侵入对柳江盆地主力煤田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J].煤炭学报,http://doi.org/10.13225/j.cnki.jccs.2020.0107.
- [30]刘善德,等.柳地勘时期无烟煤与天然焦的煤岩学识别[J].中国煤炭地质,2019,38(7):1-7.
- [31]马良.柳江盆地内岩浆侵入活动对煤层煤质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8):226-234.
- [32]王海军.盘关向斜火烧铺井田瓦斯赋存地质特征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12):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