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赋存模式的华北地区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odel of Medium-deep Geothermal Energy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Occurrence Modes
蒋向明
摘要(Abstract):
针对目前我国地热开发利用模式比较单一,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成果和地热水文地质理论,综合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地热赋存条件,依据热储、地下水补给源、热源将华北地区地热赋存模式归结为双源双储、双源单储、单源单储3种模式,进一步结合地热能特征和开发利用技术将华北地区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归结为SS-H、SSQ、SS-Z、SD-H、SD-Q、SD-Z、DD-Q7种模式。以能源化工业应用、规模化建筑物供暖制冷应用、专业化文旅休闲应用、特色化种植养殖农业应用、一体化“理疗+医疗”康养应用5种产业方式为划分依据,将华北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模式归结为SS-G、SD-G、SS-W、SD-W、SS-T、SD-T、SS-Y、SD-Y8种;岩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模式归结为DD-N、DD-G、DD-W3种。
关键词(KeyWords): 地热能开发利用;赋存模式分类;双源双储;双源单储;地热岛群;产业模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北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374503D,21284102Z)
作者(Author): 蒋向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史波涛.推进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N].首都建设报,2024-03-06(002).
- [2]王贵玲,张薇,梁继运,等.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J].地球学报,2017,38(4):449-450,134,451-459.
- [3]蒋向明.“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与地热产业双重发展机遇[J].中国煤炭地质,2022,34(S1):1-6.
- [4]王贵玲,蔺文静.我国主要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机制与成因模式[J].地质学报,2020,94(7):1923-1937.
- [5]朱喜,张庆莲,王贵玲,等.河北省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J].能源与环保,2018,40(10):127-131.
- [6]刘彦广,王贵玲,陆川,我国省会城市岩土导热系数区域差异规律[J].供热制冷,2015(12):54-56.
- [7]马峰,王潇媛,王贵玲,等.浅层地热能与干热岩资源潜力及其开发前景对比分析[J].科技导报,2015,33(19):49-53.
- [8]马峰,蔺文静,郎旭娟,等.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区深部热结构[J].地质科技情报,2015,34(6):176-181.
- [9]王贵玲,刘彦广,朱喜,等.中国地热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学前缘,2020,27(1):1-9.
- [10]李德,郭妙连.中国地热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5):149-150.
- [11]王贵玲.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C]//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0:55-62.
- [12]高宝珠.华北平原地区主要热储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特征[C]//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全国地热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地热勘察开发设计院,2005:9.
- [13]王玲丽.东营市广饶县吴家庙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浅析[J].冶金管理,2021(11):95-96.
- [14]杨亚宾,王秀芹,刘刚.德州市城区沙河街组热储地热地质特征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5,31(9):53-56.
- [15]杜亚虎,刘咏明,石传华,等.山东鲁西北地区东营组砂岩热储及流体化学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24,36(4):45-49.
- [16]王小刚,李俊峰,董国良.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储量评价[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3,41(10):76-78.
- [17]王贵玲,李郡,吴爱民,等.河北容城凸起区热储层新层系——高于庄组热储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2018,39(5):533-541.
- [18]张俊超.廊固凹陷JZ02井地热特征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24,36(3):33-37,32.
- [19]易炜,徐强,赵岳.晋中盆地西南部地热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22,34(9):4-10.
- [20]朱日祥,徐义刚.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9):1346-1356.
- [21]郭飒飒.雄安新区深部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和成因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
- [22]翟丽娟.中深层U型对接井“取热不取水”技术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20,31(S1):12-15,65.
- [23]郭晓丽,李庆朝.聊城市地热资源的形成及开发利用[J].中国煤炭地质,2008(7):35-37,70.
- [24]丁海华,崔彬,赵磊.开发地热资源,发展北京地热产业[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