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矿区滨湖煤矿16煤开采突水特征分析及防治途径Water Burs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Control Ways during Coal No.16 Winning in Binhu Coalmine, Tengzhou Mining Area
尹会永,武强,Liliana Lefticariu,魏久传,谢道雷,张伟杰,孙家利
摘要(Abstract):
根据滨湖煤矿16煤开采以来发生的突水案例,总结分析了突水类型、规律及其原因,提出了不同水害的防治技术途径。研究表明:16煤开采以来发生的6次突水,包括1次掘进突水和5次工作面开采突水。突水水源为:顶板十下灰水、上部采空区积水、底板薄层灰岩水和基底奥灰水;突水通道主要为采动裂隙,构造裂隙及潜在的陷落柱。对6次突水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不同水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技术途径,主要为:疏干十下灰,探放12下煤采空区积水,疏降十四灰以及探防陷落柱突水,疏降奥灰水压并结合改革采煤方法、人工强制放顶、留设断层煤柱、注浆加固断层裂隙密集区以及完善排水系统等方法。
关键词(KeyWords): 16煤开采;工作面突水;突水类型;突水水源;突水通道;防治技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2CB723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372290,4140225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ZR2013EEQ019);; 山东省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科技大学)开放基金资助(MDPC2012KF13);; 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2KYTD101)
作者(Author): 尹会永,武强,Liliana Lefticariu,魏久传,谢道雷,张伟杰,孙家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董书宁,虎维岳.中国煤矿水害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5):34-37.
- [2]武强,崔芳鹏,赵苏启,等.矿井水害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2013,38(4):561-565.
- [3]虎维岳,田干.我国煤矿水害类型及其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0,38(1):92-96.
- [4]张立海,张业成.中国煤矿突水灾害特点与发生条件[J].中国矿业,2008,17(2):44-46.
- [5]张晓团,高午.府谷矿区矿井涌水实例及突水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4)35-38.
- [6]武强,杨柳,朱斌,等.“脆弱性指数法”在赵各庄矿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6)40-44.
- [7]靳德武,刘英锋,刘再斌,等.煤矿重大突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3,43(1):25-29.
- [8]缪协兴,王长申,白海波.神东矿区煤矿水害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7(3):284-291.
- [9]尹会永,卜昌森,魏久传,等.山东省煤矿水害类型及其防治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6):79-81.
- [10]胡中信,许进鹏,郑世书.华北煤矿奥灰突水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10)1-4.
- [11]靳德武,刘英锋,冯宏,等.煤层底板突水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11):14-17.
- [12]王永魁.霍州矿区李雅庄煤矿突水机理分析与水害防治[J].中国煤炭地质,2012,24(1)29-31.
- [13]于华兵,孙家利,冯福东.煤层底板双含水层突水防治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3,5:212-213.
- [14]钱鸣高,缪协兴,黎良杰.采场底板岩层破断规律的理论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5,17(6)55-62.
- [15]王英德,范爱文,金思德.工作面采空区见方阶段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浅析[J].煤矿现代化,2010,94(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