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更新及其更新构造——盆地Lithosphere Renovation and Its Renovated Structure——Basin
李桂春,王晓珍
摘要(Abstract):
"更新"意为破旧立新。岩石圈在慢慢地、时而激烈地更新着,其证据为仍在进行着的各类地质作用及盆地。岩石圈主要有以外力及内力地质作用为主的两种更新方式。岩石圈在更新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盆地和盆地的痕迹即为岩石圈的更新构造。从更新构造的角度,岩石圈可被称为更新构造圈。根据更新构造圈的构造特征及厚度差异,可划分为以压性构造为主的大陆消减构造圈及以张性构造为主的大洋新增构造圈。根据大陆消减构造圈及大洋新增构造圈的分布组合特征,又可划分为以大陆消减构造圈大致居中的六个更新构造圈块。岩石圈的更新也就是以更新构造圈块为单位,两侧甚至四周的大洋新增构造圈,均向大致处中间位置的大陆消减构造圈,不间断地运移施压,至其以多种形式的增厚,又以两种更新方式,从其上下两处循环式更新的模式,不间断地更新着。岩石圈的更新及其更新构造——盆地的动力源为内外双力源,又以内力源为主的众多力所为。研究岩石圈的更新及其更新构造除对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外,它还是研究有关岩石圈演化及全球大地构造的一条新的设想及思路。岩石圈的更新构造观与以往其它构造观相比较具有许多优点:即抓住了岩石圈"更新要领"的全部;动力源包括范围广;岩石圈的更新构造就是盆地的观点,是其它所有构造观不能与之相比拟的。
关键词(KeyWords): 岩石圈;更新;消减;新增;盆地;更新构造;更新构造圈;更新构造圈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桂春,王晓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宋春青,张振春.地质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23-25,330,354-389.
- [2]邓晋福,叶德隆,赵海玲,等.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152,172.
- [3]李德威.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取热减灾减排[M].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4,21(6):243-253.
- [4]盖保民.地球演化(第一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5-253,282.
- [5]Adrian E.Scheidegger.1963.Principles of Geodynamics.阿德里安[加].夏德格.地球动力学原理[M].谢鸣谦,谢鸣一译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57-162.
- [6]马杏垣,索书田.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地质学报,1984,(3):205-213.
- [7]杨巍然.论岩石圈的层状构造[J].地球科学,1983,(3):23-32.
- [8]索书田.推覆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的关系[J].湖南煤田地质勘探,1986,20(1):21-24.
- [9]张文佑,李荫槐,钟嘉猷,等.从断块看板块[J].科学通报,1980,25(19):896-898.
- [10]索书田.重力滑动构造[J].地球科学,1983,(3):19-22.
- [11]杨文采,于长青.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上)[J].地质论评,2014,60(2):237-259.
- [12]李德威,夏义平,徐礼贵.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2009,16(3):110-119.
- [13]白文吉,杨经綏.青藏高原隆升的主因——大陆板块内的盆山碰撞作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17(2):131-142.
- [14]谢仁海.大地构造学派概观[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