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瘦煤储层物性特征分析Lean Co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Reservoir Physical Features
苏珣,田忠斌,傅雪海,王红冬
摘要(Abstract):
我国瘦煤资源丰富,埋深2 000 m以浅的瘦煤资源总量为1 227.86×108t,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河南、陕西、四川等地。为评价我国瘦煤储层物性特征,分析了49个不同地区瘦煤煤样的显微煤岩组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孔径结构、孔隙度、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我国瘦煤煤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几乎不含壳质组;随煤化程度的增加,Mad和Vdaf逐渐减少,Cdaf、Ndaf含量逐渐增大,Hdaf、Odaf含量逐渐减少,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逐渐减小;过渡孔、微孔较为发育,大孔次之,中孔发育较差;微孔含量和孔隙度均随煤化程度的增加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朗格缪尔体积随煤化程度的增加呈现缓慢升高的趋势,朗格缪尔压力及平衡水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增加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关键词(KeyWords): 瘦煤;孔径结构;孔隙度;吸附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MQ2014-02);;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01412005)
作者(Author): 苏珣,田忠斌,傅雪海,王红冬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 [2]李景明,巢海燕,李小军,等.中国煤层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29(4):9-13.
- [3]毛节华,许惠龙.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 [4]黄文辉,杨起,唐修义,等.中国炼焦煤资源分布特点与深部资源潜力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5):1-6.
- [5]范俊佳,琚宜文,侯泉林,等.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J].地学前缘,2010,17(5):325-335.
- [6]路露.不同煤级煤对H2S的吸附性实验研究[D].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4.
- [7]邱勇凯.渭北地区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机理[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 [8]李旭.不同变质程度煤比表面积与吸附特征关系研究[D].辽宁沈阳:煤科总院沈阳研究院,2007.
- [9]郭乐乐,汤达祯,许浩,等.黔西滇东地区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特征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8):99-103.
- [10]张松航,汤达祯,唐书恒,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集与产出条件[J].煤炭学报,2009,34(10):1297-1304.
- [11]张俊凡,傅雪海,罗斌,等.山西省不同煤级煤的孔隙特征[J].煤,2011,20(9):1-3,12.
- [12]周丹.潞安矿区山西组3#煤层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D].河南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 [13]孟宪明.煤孔隙结构和煤对气体吸附特征研究[D].山东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7.
- [14]王可新,傅雪海,权彪,等.中国各煤级煤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C]//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 [15]姚艳斌,刘大锰.华北重点矿区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36(3):308-314.
- [16]孙丽娟.不同煤阶软硬煤的吸附-解吸规律及应用[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 [17]伊伟,熊先钺,王伟,等.鄂尔多斯盆地合阳地区煤层气赋存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5,27(2):38-45.
- [18]杜玉娥.煤的孔隙特征对煤层气解吸的影响[D].陕西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 [19]赵丽娟,秦勇.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煤岩孔隙特征实验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1):22-25,33.
- [20]张宏.沈阳南部红阳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 [21]马行陟,宋岩,柳少波,等.中高煤阶煤储层吸附能力演化历史定量恢复—以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地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4,35(6):1080-1086.
- [22]唐书恒,蔡超,朱宝存,等.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8,28(12):30-33.
- [23]杨高峰.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特征研究[D].安徽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3.
- [24]张时音,桑树勋.不同煤级煤层气吸附扩散系数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3):24-27.
- [25]刘爱华,傅雪海,梁文庆,等.不同煤阶煤孔隙分布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4):104-108.
- [26]B.B XoДo T.宋士钊,王佑安译.煤与瓦斯突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
- [27]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等.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的孔渗特征及主控因素[J].现代地质,2010,24(6):1198-1203.
- [28]李增学.煤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 [29]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煤层气地质学[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 [30]傅雪海,邢雪,刘爱华,等.华北地区各类煤储层孔隙、吸附特征及试井成果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1,31(12):72-75.
- [31]马东民.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25(4):291-294.
- [32]张时音,桑树勋.液态水影响不同煤级煤吸附甲烷的差异及其机理[J].地质学报,2008,82(10):135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