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上二叠统炼焦煤分布成因解析Genetic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of Upper Permian Coals for Coking in Guizhou
陈朝玉,黄文辉,陈国勇
摘要(Abstract):
贵州上二叠统炼焦煤在平面上呈χ型环带状分布特征,通过对该地区深成热变质作用、莫霍面抬高热力异常及岩浆岩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上覆地层及地温梯度影响的深成变质作用是贵州上二叠统炼焦煤呈χ型环带状分布的主控因素,莫霍面抬高形成的地热异常是对这个主控因素的加强,峨眉山玄武岩的楔形分布及研究区大地热流值从西向东的逐渐递减的分布形态是炼焦煤呈χ型环带状分布的不利因素,而燕山期小型侵入体在黔东部的较强活动则刚好是这个不利影响因素的弥补。总之,几种热叠加变质的综合作用,可较好地解释贵州上二叠统炼焦煤呈χ型环带状分布的独特现象。
关键词(KeyWords): 上二叠统;炼焦煤;环带状;热叠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202);; 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研项目(20094009)
作者(Author): 陈朝玉,黄文辉,陈国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徐彬彬,何明德.贵州煤田地质[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 [2]杨起,吴冲龙,汤达祯,等.中国煤变质作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 [3]刘进,冯常茂,牛新生.贵州上二叠统含煤岩系煤级分布的成因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7,(11).
- [4]袁玉松,马永生,胡圣标等.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M].地球物理学报,2006,49(4):1118-1126.
- [5]聂爱国,秦德先,管代云,等.峨眉山玄武岩浆喷发对贵州西部区域成矿贡献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7,143(2).
- [6]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 [7]滇黔桂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一)滇黔桂油气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1992.
- [8]杨起.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J].地学前缘,1999,6(Z).
- [9]陈学敏.贵州龙潭组煤类分布规律及其成因[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2).
- [10]陈忠恕,吴玉东.川南地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与含煤建造[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2).
- [11]田维江.贵州晚二叠世各煤田含煤性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4).